Thursday, March 23, 2017

對照‧張愛玲 2017-3-23 Norman France佛朗士

對照‧張愛玲 2017-3-23 Norman France佛朗士



許燕吉是許地山的女兒,在201310月,她的出版自傳《我是落花生的女兒》(原名《麻花人生》) ,有憶述四十年代她兒時所接觸的弗朗士:她的大人玩伴 ── 她的「褲郎屎」。

1938年許地山 許燕吉 佛朗士
 
 


12

第二開心的就是去弗朗士家。弗朗士是英國人,爸爸港大的同事。他家在香港島另一面的一座小山上,養著一頭驢用來馱水,養一群羊,還有奶牛、鴨子、雞、鵝、免子、蜜蜂,還有貓和狗,整個是個小畜牧場。後來哥哥和我都學了畜牧專業,就是這時培養的興趣。弗朗士獨身,也很風趣。有一回,他挺神秘地告訴我,他娶了個姑娘。「啊?在哪兒?」「就在我房𥚃。」我就快跑去看,甚麼人也沒有,只有一幅古裝美女國畫掛在牆上。當我失望地走出來,他們都哈哈大笑。弗朗士還信誓旦旦地說,他絕對honest,大美人就是他wife。他要爸爸給他譯個中國名字。爸爸說,你的姓譯成廣東話就是「褲郎屎」(褲襠屎)。我在一旁拍手,才解了氣。爸爸去世時,他正利用暑假開大貨車,為宋慶齡領導的「保衛中國同盟」往延安運送從海外募捐來的藥物、物資。沒想到只過了四個月,他就在香港對日作戰時中彈犧牲了。近年,我曾兩次去香港給父親掃墓,也去赤柱軍人墳場給他獻一技花。

37

爸爸和他學生也很親近,常有學生到家𥚃來,每年還會在我家舉辦一兩次「遊樂會」。頭幾天全家就忙起來,製作遊戲道具,準備獎品,佈置會埸,還要做些點心之類,學生們來都玩得很開心。每學年,他們要公演文藝節目,也到我家來排練,爸爸還給他們當導演,但總把我「拒之門外」。我聴得見,看不到,很生氣。我知道,爸爸有時還帶他的學生們出遊,從不帶我,大概是怕我又賴地不走,譲學生背。


 詳細內容 - 私人網頁連結

 





Wednesday, March 22, 2017

對照‧張愛玲2017-3-22 憶胡適之

對照‧張愛玲2017-3-22 憶胡適之


1947年至年1957年胡適先生與夫人江冬秀旅居美國公寓坐落紐約曼哈頓東城81104愛玲先生見胡適先生時,當時平行時空的他64歲,搜集到胡適先生五十年代的照片。
 
胡適先生與夫人江冬秀
 

19541025日,愛玲先生將《秧歌》寄給客居美國的胡適先生,並給胡先生寫了一封信。1955125日,胡適日記寫著將《秧歌》「仔細地看了兩遍後」,回信表示對此書的欣賞。他為此書扉頁的題辭上說「寫得真細緻、忠厚」、「近年我讀的中國文藝作品,此書當然是最好的了。」同220日,張先生給胡先生回信寄了五本中文版《秧歌》,及《傳奇》、《流言》與《赤地之戀》的英文本。11張先生到美國紐約後即與炎櫻拜訪他,自己亦單獨探訪一次。感恩節時(11月24日),胡適先生相約張先生,但她與炎櫻已吃飯胡適先生曾回訪張先生住處女子宿舍。
1962224胡適先生心臟病猝逝張先生寫散文《憶胡適之》弔念初刊在19682月香港明報月刊26


同年十一月,我到紐約不久,就去見適之先生,跟一個錫蘭朋友炎櫻一同去。那條街上一排白色水泥方塊房子,門洞裡出現樓梯,完全是港式公寓房子,那天下午曬著太陽,我都有點恍倔起來,仿佛還在香港。上了樓,室內陳設也看著眼熟得很。適之先生穿著長袍子。他太太帶點安徽口音,我聽得更覺得熟悉。她端麗的圓臉上看得出當年的摸樣,兩手交握著站在當地,態度有點生澀。我想她也許有些地方永遠是適之先生的學生,使我立刻想起讀到的關於他們是舊式婚姻罕有的幸福的例子。他們倆都很喜歡炎櫻,問她是哪裡人。她用國語回答,不過她離開上海久了,不大會說了

195511

胡適公寓

我後來又去看過胡適先生一次,在書房裡坐,整個一道牆上一溜書架,雖然也很簡單,似乎是定制的,幾乎高齊屋頂,但是沒擱書,全是一疊疊的資料夾子,多數亂糟糟露出一截子紙。整理起來需要的時間心力,使我一看見就心悸

胡適公寓

有一天胡適先生來看我,請他到客廳去坐,裡面黑洞洞的,足有個學校禮堂那麼大,還有個講臺,臺上有鋼琴,台下空空落落放著些舊沙發。沒什麼人,幹事們鼓勵大家每天去喝下午茶,誰也不肯去。我也是第一次進去,看著只好無可奈何的笑。但是適之先生直贊這地方很好。我心裡想,還是我們中國人有涵養。坐了一會出來,他一路四面看著,仍舊滿口說好;不像是敷衍話。也許是覺得我沒有虛榮心。我當時也沒有琢磨出來,只馬上想起他寫的他在美國的學生時代,有一天晚上去參加復興會教派篝火晚會的情形。

YWCA職業女子宿舍

我送到大門外,在臺階上站著說話。天冷,風大,隔著條街從赫貞江上吹來。適之先生望著街口露出的一角空濛的灰色河面,河上有霧,不知道怎麼笑眯眯的者是望著,看怔住了。他圍巾裹得嚴嚴的,脖子縮在半舊的黑大衣裡,厚實的肩背,頭臉相當大,整個凝成一座古銅半身像。我忽然一陣凜然,想著:原來是真像人家說的那樣。而我向來相信凡是偶像都有「粘土腳「,否則就站不住,不可信。我出來沒穿大衣,裡面暖氣太熱,只穿著件大挖領的夏衣,倒也一點都不冷,站久了只覺得風颼颼的。我也跟著向河上望過去微笑著,可是仿佛有一陣悲風,隔著十萬八千里從時代的深處吹出來,吹得眼睛都睜不開。那是我最後一次看見適之先生

 

1958年,我申請到南加州亨亭屯·哈特福基金會去佐半年,那是AP超級市場後裔辦的一個藝文作場,是海邊山谷裡一個魅麗的地方,前年關了門,報上說蝕掉五十萬。我寫信請適之先生作保,他答應了,順便把我三四年前送他的那本《秧歌》寄還給我

1958

胡適作保,並寄回〈秧歌〉圈點本
 
胡適(18911217日-1962224)
胡適記念館有詳細資料http://www.mh.sinica.edu.tw/koteki/metadata.aspx


詳細內容 - 私人網頁連結
 

Tuesday, March 21, 2017

對照‧張愛玲 2017-3-21 蘭心照相館


對照‧張愛玲2017-3-21 蘭心照相館

張愛玲先生《對照記》:「1954年我住在香港英皇道,宋淇的太太文美陪我到街角的一家處照相館拍照。1984年,我在洛杉磯搬家理行李,看到這張照片上蘭心照相館的署名與日期,剛巧整三十年前。不禁自題『悵望卅秋一洒淚,蕭條異代不同時。』」

當年1954年張愛玲先生拍下的照片,她正值34歲,風華正茂,重看自己,感慨萬千。

張先生寫的蘭心照相館,張迷廣泛索尋,正名應是蘭心攝影公司或蘭心禮服攝影公司 Lee’s Studio。老闆姓厲,英文名並不表示老闆姓李。蘭心攝影在50年代初開業,是1949年逃難來港的上海人,開拓歐陸宮廷式背景婚紗攝影的第一家,是一名姓甘上海美工師傅創立。直到1989年因為沒後人接手,只好結業,渡過四十年的歷史。在香港黃頁亦有登出英皇道338號地址。

這是張先生文章裡提及曾住北角英皇道,正確地址不詳。19541025日,張先生將《秧歌》寄給客居美國的胡適,並附寫了一封信。北角的正確地址都沒有尋著,而張先生寄給胡適先生的信,是線索所在。可惜在胡適檔案MetaData資料庫找到的結果並未有資料。


蘭心照相館
蘭心禮服攝影公司
 
蘭心攝影公司
蘭心黃頁地址
 
1954年張愛玲
 
詳細內容 - 私人網頁連結
 
 

Monday, March 20, 2017

對照‧張愛玲 2017-3-20 克利夫蘭總統號


對照‧張愛玲2017-3-20  克利夫蘭總統號

美國總統輪船公司 SS President Cleveland 1947

1955年秋天,張愛玲先生搭乘克利夫蘭總統號郵輪離開香港,前往美國三藩市。到碼頭送行的是宋淇夫婦。船在1955108日入港停了一天,於9日啟航,先前往日本神戶,她上岸坐電車滿城跑。再在橫濱停了一天半,乘火車到東京購物,回橫濱時乘錯火車。22日美國夏威夷火奴魯魯,她進威基基城內遊玩,看到遊行隊伍,估算29日到達目的地三藩市第13區第26

推計航行日數是相約的,所以在張先生移民咭上的日期1022日是以當天到美國土地火奴魯魯記錄上,而非移民落地城市三藩市的日子。加上美洲換日線,為之推算才對合21天的船程。

克利夫蘭總統號」遠洋航線從三藩市(舊金山)到檀香山(5天),橫濱(14天),香港(18天)和馬尼拉(20天),返航航行通過同港口加上科比往返航行42天。

1947年啟航「克利夫蘭總統號」從美國西海岸運載乘客往東方,在70年代,隨著越南戰爭和美國航運補貼結束,在1973年,這跨太平洋客輪服務最終結束。

 
詳細內容 - 私人網頁連結

克利夫蘭總統號 1954年泊香港


。。。航線新聞   剪報資料。。。




Saturday, March 11, 2017

對照‧張愛玲 2017-3-11 人群中的孤獨者


對照‧張愛玲 2017-3-11 人群中的孤獨者

20092月出版的《小團圓》是我唯一擁有張愛玲先生的人說,一直擱在書架,很不珍惜它原可訴說給我的故事。經過五個月的資料組織,終於讀完這小說,與The Book of Change《易經》比較,這書更廣泛觸及張先生的愛情區域,邵之雍(胡蘭成)燕山(桑弧)、汝狄(賴雅)分別出現在她身邊。

張愛玲先生的學術貢獻和文學價值,未達到頒發任何榮譽學位和世界級的文學獎項。張先生曾道出〈天才夢〉的不平,但陳子善先生已確証是她誤將徵文五千字的限定為五百字。台灣出版界的獎,在張先生晚年頒發,她更以一張最後公開的遺照和短詩示於爱戴她的讀者。

「一個人自在,兩個人嫌多,三個人擠擁,更多人退縮。」獨行俠不屬於任何團隊,參與團體活動是壓力的來源。「人群中的孤獨者」逃避人際互動引伸壓力被約束下來,焦慮亦相對減輕。缺乏同理心並不詮釋「人群中的孤獨者」不關心別人的能力,而是他們不了解別人的情緒,亦不善於表達自己的感覺,在群眾中不會與別人有眼神接觸。

張愛玲先生說:「世上最可怕莫如神經質的女人」。鄺文美形容張愛玲先生在陌生人面前沉默寡言,不善辭令,可是遇到知己時,就彷彿變成另外一個人,道出熱情和孤僻兩面衝突的性格。

張愛玲先生的心裡很少有自己以外的東西,對張愛玲而言,她最怕的不是褒貶,是等待。當然作家的世界是在一個自我思維的空間內創作,現實與文字內的世界關係密切,寫自傳式小説的思維空間更是循環不息的在同一空間/回憶𥚃徘徊。

張愛玲先生的晚年世界從來不曾容納他人,大隱隱於市,是鬧中取靜的交錯與層次。在美國的校園工作,並沒有改善她的人際關係,在職場上,張先生是不如意,欠缺一個學位、待人接物不夠世故、孤芳自賞的「請包括我在外」性格總會帶著人與人之間相處的障礙。

她封印自己的獨居生活,達到純粹自生丶自我丶自主丶自困的境界。她鎖自己在回憶的盒子裡,鑰匙緊緊的握在手心。

 
能自我表達這孤獨的當不能包括在外張先生那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,爬滿了蝨子名句,寫作它的當年,她只是十九歲。重點要放在前兩句,她所歡悅的獨我時間。

天才夢刊在19408西風

在沒有人與人交接的場合,我充滿了生命的歡悅。可是我一天不能克服這種咬齧性的小煩惱,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,爬滿了蝨子。

張先生的孤獨性格迫貼至極限,其他人無容下任何意見。張先生的選擇,她自己擔著,只是旁人看著𣎴免悲痛。〈𣎴幸的她〉是她的自畫像初稿,直至小團圓是前半生的一幅完整油畫。閲讀林式同描述收拾張先生遺體和家居的情況,情何以堪,嘆謂「人群中的孤獨者」生命盡頭當是如此蒼涼。

〈金鎖記〉開段 :
「三十年前的上海,一個有月亮的晚上... ...然而隔著三十年的辛苦路望回看,再好的月色也不免帶點淒涼。」

回顧三十年只是一個數值,張愛玲先生的月亮是永遠帶著她的淒涼。
《赤地之戀》 自序 1991
「我有時候告訴别人一個故事的輪廓,人家聽不出好處來,我總是辯護似地加上一句:
這是真事 。彷彿就立刻使它身價十倍。其實一個故事的真假當然與定的好壞毫無關係。不過我確是愛好真實到了迷信的程度。我相信任何人的真實經驗永遠是意味深長的,而且永遠是新鮮的,永不會成為濫調。」
張愛玲先生的故事亦如是,無論經過多少個三十年,還是有讀者覺得新鮮。


張先生的孤獨性格迫貼至極限,其他人無容下任何意見。張先生的選擇,她自己擔著,只是旁人看著𣎴免悲痛。〈𣎴幸的她〉是她的自畫像初稿,直至小團圓是前半生的一幅完整油畫。閲讀林式同描述收拾張先生遺體和家居的情況,情何以堪,嘆謂「人群中的孤獨者」生命盡頭當是如此蒼涼。

張先生的孤獨性格迫貼至極限,其他人無容下任何意見。張先生的選擇,她自己擔著,只是旁人看著𣎴免悲痛。〈𣎴幸的她〉是她的自畫像初稿,直至小團圓是前半生的一幅完整油畫。閲讀林式同描述收拾張先生遺體和家居的情況,情何以堪,嘆謂「人群中的孤獨者」生命盡頭當是如此蒼涼。
 
1968年訪問張先生剖白自己的孤獨人生:
中國人的光輝及其他:
當代名人訪問錄
訪張愛玲女士   殷允芃
19687 (附錄  1971)
「我是孤獨慣了的。」她說:「以前在大學裡的時候,同學們常會說──我們聽不懂你在說些什麼。我也不在乎。我覺得如果必須要講,還是要講出來的。我和一般人不太一樣,但是我也不一定要要求和別人一樣。」
 
 
「我很驚奇,台灣描寫留美的學生,總覺得在美國生活苦,或許他們是受家庭保護慣了的。我很早就沒了家庭,孤獨慣了,在那兒都覺得一樣。而且在外國,更有一種孤獨的藉口。」
 
 
「人生的結局總是一個悲劇,老了,一切退化了,是悲劇,壯年夭折,也是悲劇。但人生下來,就要活下去,沒有人願意死的,生和死的選擇,人當然是選擇生。」
 

詳細內容 - 私人網頁連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