對照‧張愛玲2017-2-23 愛玲無聲
2008年曾經讀過一些張先生的小說和傳奇,她的蒼涼是穿插在文字間,並透析出哀痛,越看越悲愁。〈自已的文章〉(1944年):「蒼涼之所以有更深長的回味,就因為它像葱綠配桃紅,是一種參差的對照。」
此次2017年我記錄「對照‧張愛玲」,是探索她的真正生活歷程,記錄相關的有歷史價值的事物,以簡報和影照編輯而成,有些散亂,已盡其所能尋找張先生的那片蔥綠參差著桃紅的畫作。
人生遇合,興幸有很多親身與張先生交往亦愛護她的人把資料發表出來。當然張先生描述她自己的文章和自述小說,是藍圖的源頭。
選張先生留在香港的歲月,因為所蒐集資料較易,而相比上海和美國的生活片段,香港部分亦鮮有作家記錄,尤其1952年第二次重住香港的三年,與宋淇和鄺文美交往是在這段日子給結出來的至誠的友誼,在《張愛玲私語錄》的信札節錄可參考。
胡適說:「大膽的假設,小心的求証。」建基張愛玲先生已知的生平,再重組相關資料,穿插繁亂的文章,要理順次序和真實性。
張先生側臉應該比較有韻味。網上丶或公開搜集的照片都是:笑容欠揍。組織影像資料,只有照片,並沒有張愛玲先生的任何影音紀錄,她的動態和聲音,只留在文字和硬照之間,若能找到任何錄音、錄影資料,便是此刻無慽的感覺。
生活細節和實事,以照片繪出生命的畫像。當然從小說分清張先生所包含虛擬或偏離於事實的事件,是頗個人領悟,可能是對,可能是錯。組織蒐集的資料,從主觀視野看她的真實生活,體驗當時的氛圍和嗅感當時的氣息,在同一個旅途上依她的足跡重走一遍。
對照‧張愛玲 |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